近年来,晚期肺癌的诊疗手段不断发展进步,得以“重启生活”的患者越来越多,生存期延长也催生了肺癌患者长期管理的新需求,需要更多力量的共同参与。近日,“为生命加时:晚期肺癌长生存突破与展望”系列媒体沙龙活动落地广州,广东省人民医院首席专家、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名誉所长吴一龙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主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唐可京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主任曹洋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肺癌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肺癌研究所生物统计师严红虹教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博士后、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CTONG) 临床试验医学官刘思阳教授等专家出席活动,围绕晚期肺癌诊疗手段发展、最新研究进展、肺癌慢病化管理等话题,与众多媒体展开分享和讨论。专家们将医学术语拆解为普通百姓听得见、听得懂、记得住的语言,将最前沿的医学信息通过规范的渠道、以准确的方式传递给公众。
研究进展突破想象,晚期肺癌“临床治愈”不再遥远
随着医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肺癌的生存率有了大幅提升。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近期发布了2019-2021年我国总体癌症和25种癌症五年相对生存率最新现状及趋势测算。结果显示,肺癌目前的整体五年生存率已达到28.7%,在所有瘤种中提升幅度最大。
事实上,晚期肺癌早已告别“诊断书判生死”的时代,刘思阳教授所分享的冯女士的故事也不再是个例。随着靶向药物不断迭代,临床医生得以有更多对抗疾病的武器,尤其是临床常见的 EGFR、ALK等驱动基因阳性的肺癌患者,临床结局得到了显著改善。以“钻石突变”ALK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例,最新的CROWN研究显示,使用第三代ALK抑制剂靶向治疗的患者,有60%在五年后仍未发生疾病进展或死亡。
“这几十年科学的发展非常快,罹患癌症可能是不幸的,但ALK基因突变的患者,可能又经历了‘不幸中的万幸’。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大部分ALK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以活过五年。这也是迄今为止单药小分子靶向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乃至转移性实体肿瘤中最长的无进展生存期。” 吴一龙教授与媒体分享,“在肿瘤领域,患者活过5年即可算治疗成功、疾病逐渐慢病化。我们希望到十年的时候,还能有一半以上的病人不复发。这也是科学家、临床医生共同努力的目标。”
提升肺癌诊疗综合水平,助力改善晚期肺癌临床结局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肺癌的生存率虽然有了大幅提升,但距离《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中“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达到46.6%”的主要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肺癌也仍然高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死亡率首位。最新发布的《2022年中国恶性肿瘤疾病负担情况》预估,2022年我国新发肺癌病例数约106万,而因肺癌死亡的人数高达74万。
创新的抗肿瘤药物很大程度上为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武器,随着患者生存期的延长,患者及其家属的院外管理参与也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有很大影响。在吴一龙教授看来,治疗的最终目的是让病人能够尽快地回归社会和正常生活,也正因为如此,往往需要医生和患者之间有更积极的沟通,共同作出治疗的决策。
唐可京教授也认为,“以患者为中心”,需要跟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有更多沟通,去讨论治疗的方案以及对于治疗效果的预期,这样才能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治疗。“患者的配合以及对于治疗的依从性,对临床结果有很大影响。我们一方面要让患者在了解自己病情的情况下,积极配合治疗;另一方面也需要做好长期治疗过程中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以及全程管理,并且在药物的可及性与可支付性上给予患者更多的支持,帮助他们活得更长,活得更好。”
要进一步提升肺癌的整体生存率,需要将防治关口前移,通过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帮助更多人预防疾病;同时也需要让早筛早诊的理念更加普及。这一方面需要提升各级医疗机构的临床筛查能力,推动创新药物的临床应用;另一方面,则需要进一步普及疾病防治知识,培养公众主动筛查、主动健康的防癌意识,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的水平。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健康知识的普及与科普能力建设,有更多医生投入到了健康科普的行动中,这对于提升公民健康水平、实现癌症防治总体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过去,肺癌治疗的方法非常简单,但是临床医生非常痛苦,因为束手无策。现在,临床医生要面临的是如何从众多治疗方案中进行选择的烦恼,但这又是一种幸福的烦恼”,曹洋教授表示,“我们十分期待有更多伙伴加入,共同推动患者疾病观念、自我管理能力、规范用药的加强与提升,让患者在治疗中能够少走弯路,最大化地发挥创新药物的临床价值。”
“肺癌导致的死亡人数,接近排名第二、三、四位瘤种死亡人数总和。从统计的角度看,晚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提高,对于肺癌,乃至癌症整体5年生存率的提升非常关键。肺癌治疗领域创新治疗方案的推陈出新与临床应用,最终将助力健康中国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达到46.6%的目标实现。”严红虹教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