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在杭州举行的2023第九届中华慈孝文化节上,王坤森被授予“2023年度中华慈孝人物”称号。无数个夜晚,无数个寒冬,汇聚出了一个个贫困学子的大学梦。王坤森十余年来坚持拾荒助学,他的事迹如一团火苗,点亮了无数人心中的慈孝之光,也如一座灯塔,指引更多有爱心的人在慈孝之路上贡献力量。
从部队退伍的王坤森曾在浙江医科大学(现浙江大学医学院)从事国防教育工作直到退休。深知教育重要性的他,为了身体力行资助学生上学,自2012年起走上街头拾荒,为了不影响其他拾荒者,他专门选择在人少的晚上出门,次日凌晨回家。
无数个夜晚,王坤森用拾荒所得为贫困学生攒出了上学所需的费用。他说,“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是有价值的,都可以拿钱去换取,唯有一颗纯洁善良的人心是无价之宝。我帮助孩子上学,我要有诚心,这才是我的无价之宝。”
“帮助更多孩子上大学”是这位老人最朴素、最大的心愿,也是支撑他熬过黑夜、忍受寒冬拾荒资助学的动力。
今年7月上旬,王坤森因肠套叠入院手术,躺在病床上的他身体尚未完全恢复,但谈起自己的助学事业时依旧声音洪亮,“活到老,做到老,我要一直做到我最后一口气停了为止。”
多年来,王坤森一直怀揣一颗回馈社会之心,通过各种方式资助贫困学生。他在接受采访时更是直言,将来一分钱都不会留给自己的孩子,除去治病所需外,剩余的全部积蓄都捐给在浙江大学帮助下设立的“王坤森助学基金会”。
目前,上述基金会已经吸收了王坤森本人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赠的70多万元善款,作为留本基金永久用于助学事业。
“以后我还要继续资助孩子们上学,过去有7个孩子,今年又是7个,以后每年都会有7个孩子可以享受到助学金资助。”王坤森说。
老人一直走在奉献的路上。今年2月,王坤森在经历了突发心脏病后,深觉继续拾荒力不从心,于是签署了遗体捐献志愿书,准备将遗体捐献给浙江大学医学院,以成为“大体老师”的形式“重返”讲堂。“燃尽自己,照亮他人,是我作为党员最后的光荣。”王坤森说。
对于这位曾经的人民教师来说,他最高兴的莫过于看到更多的学生圆梦大学,成为栋梁之材,“我的生活没有困难,我不图他们一丝一毫物质上的回报,只希望这些受过资助的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技术和本领,将来能更好地报效祖国。”王坤森说。
在这些学子中,王坤森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他资助的第一位女孩徐玲玲。
徐玲玲家境贫寒,母亲是一名清洁工,父亲是一位残疾人。2012年,王坤森了解到这位女孩一直在努力为自己赚取学费,这让他感动且心疼,于是决定资助其读书。王坤森共资助了徐玲玲24000元,比国家的资助标准高了一倍,不仅如此,王坤森还时常给徐玲玲父母寄去衣物,逢年过节也会给徐玲玲一家寄去食品。
对于徐玲玲而言,王坤森就是她人生之路上诠释慈孝力量的最佳榜样,她也将王坤森的美好品质传承了下去。大学毕业后的徐玲玲成为一名教师,任教期间,徐玲玲利用休息时间免费为家境贫寒的孩子补课,并且拿出自己的工资为孩子们购买学习用品,真正将王坤森这份对学子无私的爱传递给了更多的人。
“我对她的举动非常佩服、非常感动,她是一个很好的孩子。”王坤森说。
多名学子在王坤森的资助下圆梦大学,他们没有忘记这位慈爱老人多年来的无私帮助。十年来,包括徐玲玲在内的多名学子专程前来拜访王坤森,他们曾对王坤森说:“在我们心里您就像我们的亲爷爷一样,您身体健康、长寿就是我们的最大的心愿。”
正因王坤森的慈悯之心、大爱之举持续地焕发正能量,如今王坤森资助的学子们也成了孝顺、正直、有为的好青年。在王坤森看来,“慈”与“孝”都是中华传统美德,不应丢弃。而这份大爱,也期待能蔓延传递下去,影响更多人。
在颁奖现场,王坤森执意要从轮椅上站起来,他在杭州市拱墅区潮鸣街道小天竺社区社工杨华的搀扶下缓缓起身,用洪亮的声音告诉众人:“我还能站起来,我的初衷和使命是不会变的。如今我拾荒拾不动了,熬夜也熬不动了,但我会用别的方法,一直帮助孩子们上学。”
据悉,本次活动由中国新闻社、杭州灵隐寺主办,杭州灵隐寺、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新闻发展中心、中新社国际传播集团浙江分公司承办。(完)